国庆档新片输给老片:观众去哪儿了?

日期:2025-10-19 16:59:38 / 人气:4


“一部电影的成败本是常态,但国庆档所有新片输给老片,确实令人沮丧。”麦特影业老板陈励志的感慨,道出了今年国庆档影视行业的集体失落。其主投的《毕证明的证明》豆瓣开分、微博知乎话题热度均居国庆档第一,票房却成真人电影垫底,让他直言“怀疑继续做好电影的信念”。一边是年度总票房冲击500亿的乐观预期,一边是国庆档新片的票房滑铁卢,观众究竟去哪儿了?影视市场又该如何破局?
一、高口碑≠高票房?是标准变了,而非逻辑失效
“高口碑不再换高票房”的论调在国庆档后甚嚣尘上,但在铁杆影迷西西和影院从业者看来,这是个“伪命题”——观众从未放弃对好电影的追逐,只是“好电影”的标准已今非昔比。
西西八年观影302部,年均38部,她和身边影迷的观影门槛逐年提高:从2018年的豆瓣7分,到如今非7.8分以上不“无脑冲”。去年《好东西》、今年暑期档《捕风追影》《F1:狂飙飞车》等8分+影片,她不仅二刷三刷,还带动亲友集体观影,单部贡献近800元票房。郑州某影院张经理也证实,“豆瓣评分膨胀”是行业共识,部分影片靠刷分维持7分+,但真正能撬动观众的“有效口碑”需达8分以上。
暑期档已给出明证:票房前三《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豆瓣评分均超8分,最低的《捕风追影》达8.2分;能实现圈层突破的《F1:狂飙飞车》《罗小黑战记2》也在8分以上。反观国庆档新片,最高分《毕证明的证明》《震耳欲聋》仅7.4分,连暑期档票房6.91亿的《长安的荔枝》(7.6分)都不及。张经理直言,“7.4分在当下市场,很难让观众放弃其他娱乐选择走进影院”。
二、观众分流:假期娱乐多元,一二线主力“出走”
新片遇冷的另一关键,是国庆档期间其他娱乐方式的强势分流,尤其旅游与演出市场的挤压。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8天假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7天增1.23亿人次;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增1081.89亿元。而这些出游人群,恰与一二线城市观影主力高度重合。
西西的假期安排颇具代表性:连休15天,赴泰国、日本旅游,仅返程后陪父母看了《震耳欲聋》和《风林火山》,且评价平平。“除非是《长津湖》那种全民爆款,否则不会在旅行中特意安排观影。”张经理也观察到,国庆档期间影院上座率中,三四线城市家庭观众占比提升,但一二线核心影迷的缺失,直接导致新片票房乏力。
演出市场也分流大量年轻观众。据《2025上半年剧场热门项目与消费趋势洞察》,话剧场次同比增16%,脱口秀成第二大品类,音乐剧、沉浸式演出持续增长。国庆档期间,音乐节、演唱会与电影档期正面撞车,进一步稀释了观影流量。
三、行业破局:排片创新与内容自信是关键
面对市场低迷,影院与片方并非无计可施。济南百丽宫影院尝试排映《坪石先生》,结合主创对谈活动,上座率与观众反馈俱佳;从《想见你》CP党专场到《哈利·波特》重映,影院通过主题活动挖掘存量观众潜力。张经理建议,影院需摆脱“照搬院线排片参考”的惯性,结合本地市场特点灵活调整,比如增加老片重映、小众佳片排期。
片方则需重拾“内容自信”。陈励志坦言《毕证明的证明》宣发时过于保守,未举办大规模业内看片会,导致影院前期排片谨慎。业内人士指出,大档期里,片方应主动释放影片质量信号,让影院对影片有清晰认知,才能实现排片与票房的正向循环。
四、展望:贺岁档或成“情绪转折点”
尽管国庆档遇冷,但行业对全年市场仍有期待。11月下旬起,贺岁档将迎来《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3》等重磅IP,《狂野时代》《匿杀》等影片也各具看点。西西用海格的话寄语行业:“观众一直都在,只待一个契机将他们点燃。”
国庆档的失利并非“口碑失效”的信号,而是市场对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行业运营能力发起了新挑战。当影片质量足以突破8分阈值,当影院排片与宣发精准触达目标观众,影视市场依然能找回属于好内容的热度。

作者:奇亿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奇亿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