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条青春生命的逝去:揭开安全 “典范” 外衣下的形式主义毒瘤
日期:2025-07-25 10:20:28 / 人气:5

2025 年 7 月 23 日 10 时 20 分,东北大学 6 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大三本科生,在本应充满收获的企业参观学习中,永远定格在了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的浮选槽旁。这场本是增长见识的 “求学之旅”,最终以六条鲜活生命的消逝画上了惨烈的句号。当我们为这突如其来的悲剧痛心疾首时,更应撕开涉事企业 “安全典范” 的华丽外衣,直面安全生产领域积弊已久的形式主义毒瘤。
事故的直接原因清晰明了: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在当日集中载荷下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这本是一起完全可以预防的事故,却因企业安全管理的层层失守而酿成惨剧。早在 2 月份,企业就对格栅板进行过 “局部更换”,但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这为事故埋下了致命隐患。更令人愤慨的是,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也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这些看似细小的疏忽,在关键时刻却成了吞噬生命的黑手。
涉事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的安全管理问题,绝非偶然。其母公司中国黄金集团 2023 年 ESG 报告中,还将该企业作为安全典范案例,称其 “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坚决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然而现实却是,2021 年该企业就被查出 27 条安全隐患;在事故发生前 14 天,企业还召开了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强调要 “强化隐患排查整治”;今年 2 月 25 日,企业还发文宣称顺利完成格筛板更换并配图片展示。这些鲜明的对比,无情地揭露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形式主义本质 —— 会议开了、口号喊了、文件发了、照片拍了,但真正的安全隐患却被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种形式主义的安全管理并非个例,在矿业领域已成为一种令人忧虑的通病。同为矿企的山东黄金也曾事故频发、屡次被罚,造成人员伤亡。这些头部矿业公司旗下子公司接连出事,暴露出集团对下属企业安全生产的疏于监管,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对安全投入的轻视。涉事企业在 2021 年到 2023 年每年净利润增长都超过 50%,2023 年净利润达 22.86 亿元,在经济效益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却是安全投入的严重不足和安全管理的形同虚设。
安全生产领域的形式主义,有着深刻的制度与执行根源。企业主要负责人常贴 “安全标签” 却不履责,日常不深入一线,导致整改措施难以落地;事后调查往往在 “顶格处罚” 后便偃旗息鼓,缺乏持续跟踪问责机制;在经济效益考核压力下,安全投入被视为 “成本中心”,成了 “面子工程” 流于表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安全检查变成了走过场,安全制度沦为了装饰品,最终让 “本质安全” 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六条年轻的生命,六个破碎的家庭,他们的离去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目前,涉事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当日监护人员已被采取刑事措施,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以此次事故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形式主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要让企业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政绩工程,而是关乎生命的底线要求;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成本支出,而是必须坚守的责任担当。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不应只是墙上的标语,更应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心中不可逾越的红线。愿这六条年轻的生命不会白白逝去,愿他们的悲剧能唤醒整个行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彻底铲除形式主义的毒瘤,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只有当每一家企业都真正把安全放在首位,每一项安全制度都得到严格执行,每一个安全隐患都被及时消除,我们才能告慰逝者,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免于失去亲人的痛苦,才能让安全生产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奇亿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29省份经济半年报:湖北强势追赶...07-25
- iOS 26 公测版深度体验:液态玻...07-25
- 50亿市场的冷思考:明星小卡如何...07-25
- 六条青春生命的逝去:揭开安全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