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跨界” 做长租公寓,晚不晚?
日期:2025-08-04 20:22:39 / 人气:4
当跳海酒馆的 “呼吸天台” 飘起菜香,小米公寓的 “科幻小家” 被应届生晒满社交平台,华为 5584 套人才公寓在朱家角迅速租罄…… 这些跨界玩家的 “开门红”,让长租公寓赛道再次成为焦点。不少人疑惑:在房企、酒店、互联网平台早已布局的当下,现在跨界入场长租公寓,到底晚不晚?
一、细分市场的空白,藏着跨界的机会
长租公寓的市场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多元。世邦魏理仕的报告预计,2030 年中国集中式长租公寓需求将超 1200 万套,而传统租赁产品难以覆盖的细分需求,正为跨界者打开缺口。
跳海 Living 用 13 间公寓证明,年轻人需要的不只是一张床,更是 “能一起喝酒、种菜、办展览” 的社群归属感。其通过问卷筛选同频租客、兼职抵租金的模式,精准击中了 Z 世代对 “生活共同体” 的向往。小米公寓则凭借 1999 元 / 月的租金、全屋智能配置和 “盲盒礼包”,成为应届生眼中的 “性价比王者”,即便业内认为 “覆盖成本都难”,仍靠品牌粘性圈住了目标客群。华为的 5000 多套人才公寓,更是直接绑定企业研发中心的 3 万余名科技人员,用 “通勤近、配置高” 的定向供给,解决了高端人才的居住痛点。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长租公寓的竞争早已跳出 “租金比拼” 的初级阶段,转向 “精准匹配需求” 的深层较量。无论是追求社群认同的年轻人、对品牌敏感的新生代,还是企业员工的定制化需求,传统玩家尚未完全覆盖的缝隙市场,正是跨界者的机会所在。
二、跨界玩家的 “破局点”:基因转化与差异化
越来越多背景迥异的企业正在涌入长租公寓赛道,它们的跨界路径虽各有不同,却都在试图将自身基因注入租赁场景。
周大福通过城璟租住集团,将珠宝行业的高端审美与不动产运营结合,在上海收购的养老社区改造项目中,融入了服务式公寓的精致感;美团 “袋鼠社区” 为骑手打造的居住空间,嫁接了其本地生活的供应链优势,解决了骑手 “工作与育儿难兼顾” 的痛点;泸州老窖成立的商业投资公司,计划将 “酒文化” 植入公寓公区,探索 “喝酒住店” 的消费闭环;MUJI 与宝龙地产合作的长租公寓,则把 “极简美学” 延伸到居住场景,从家具到空间设计都透着品牌辨识度。
这些跨界者的共同策略是:不复制传统长租模式,而是将自身的核心优势 —— 无论是社群运营、科技赋能、品牌调性还是资源整合能力 —— 转化为租赁场景的独特竞争力。正如小米用 “全屋智能” 重构居住体验,跳海用 “酒馆社群” 激活公共空间,这种 “非地产思维” 反而可能打破行业同质化困局。
三、跨界不是 “玩票”,需跨过三道坎
长租公寓的 “蓝海” 之下,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暗礁。跨界玩家若想存活,必须正视行业的复杂性。
盈利困境是第一道坎。“微利” 甚至 “无利” 是行业常态,租金收入与拿房成本、运营支出、税费负担之间的平衡,考验着每一个玩家的财务智慧。头部房企泊寓、自如经过多年规模化运营才摸到盈利边缘,而跨界者若以 “福利心态” 入场(如小米、华为的员工公寓),虽能短期吸引关注,但长期若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难以形成市场规模。
监管收紧是第二道坎。2020 年以来,多地加强住房租赁资金监管,“非改住” 合规性、消防标准、租金贷管控等政策日趋严格。近期北京、上海对违规隔断公寓的整治,更是给跨界者敲响警钟:任何合规短板都可能导致项目停滞或清退。
运营能力是第三道坎。长租公寓的本质是 “服务生意”,维修响应速度、保洁质量、社区活动组织等细节,直接影响租户留存率。缺乏地产或服务基因的跨界者,极易在租后管理中暴露短板。正如一位行业人士所言:“租客不会因为你是‘大牌跨界’就容忍漏水三天不修,运营功力才是留住人的关键。”
四、未来战局:拼耐力,更拼 “生态思维”
长租公寓的竞争不是 “短跑”,而是考验耐力的 “长跑”。对于跨界者而言,“晚不晚” 的答案,取决于能否在以下三个维度建立优势:
精准定位细分市场。2024 年新开的长租项目中,500 间以下的 “小而美” 项目占比超半数,证明 “小体量、强特色” 是渗透细分市场的有效路径。无论是为特定职业(如骑手、医护)定制公寓,还是聚焦某一客群(如艺术家、毕业生)的需求,精准度越高,越能避开与传统玩家的正面交锋。
构建 “租房 +” 生态闭环。成功的跨界者往往能将租赁空间转化为自身业务的延伸场景:小米公寓可成为智能家居的 “体验店”,跳海 Living 的公区可拉动酒水消费,华为公寓的数据能反哺人力资源管理。这种 “租房 + 生态” 的模式,既能提升坪效,又能增强用户粘性。
轻重资产平衡术。轻资产模式(托管、运营)可快速扩张,但需掌控租金成本;重资产模式(持有物业)能享受资产增值,但需雄厚资金支撑。跨界者需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路径:险资、国企适合通过 Pre-REITs 基金布局重资产,而互联网企业、消费品牌则可凭借运营优势走轻资产路线。
结语:时机不重要,“准备度” 才重要
长租公寓的市场远未饱和,跨界者的入场永远不算晚 —— 但前提是,你不是来 “凑热闹” 的。跳海、小米、华为的案例证明,只要能精准捕捉未被满足的需求,将自身基因转化为租赁场景的独特价值,就能在红海中开辟蓝海。
然而,这片江湖从不相信 “跨界光环”,只认 “运营实力” 和 “财务健康度”。对于真正准备充分的跨界者而言,长租公寓不是 “风口生意”,而是需要精耕细作的 “慢生意”。能否跨越盈利困局、合规雷区和运营深坑,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晚与不晚,从来不是核心问题;能不能在残酷竞争中存活并进化,才是对所有跨界玩家的终极考验。
作者:奇亿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现在 “跨界” 做长租公寓,晚不...08-04
- 贵州茅台:在 “无为” 与 “有为...08-04
- AI 重塑教育:从 ChatGPT “...08-04
- 海南“封关”在即,对美妆奢侈品...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