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猎魔女团》引爆虚拟偶像市场,内娱能否跟上节奏?

日期:2025-09-13 22:09:26 / 人气:6


当奈飞动画电影《K-POP:猎魔女团》(以下简称《猎魔女团》)以 2.5 亿次观看量刷新平台英语电影纪录,并用四首歌曲同时跻身 Billboard 百大热歌榜前十时,全球娱乐圈都清晰地看到:虚拟偶像经济的 “万亿时代” 已悄然拉开序幕。这场由 K-POP 文化与虚拟技术碰撞出的现象级胜利,不仅重新定义了 “内容 + 商业” 的融合模式,也给正处于深化发展阶段的内娱虚拟偶像产业,抛出了一道关于 “如何跟上节奏” 的现实考题。

一、《猎魔女团》的 “破圈密码”:预埋爆点的虚拟偶像工业化运作

《猎魔女团》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一次从创作源头就精准锚定虚拟偶像经济逻辑的 “预埋式胜利”。这部以 K-POP 文化为内核的动画电影,巧妙地将 “超自然守护” 的故事线与虚拟团体运营深度绑定 —— 片中 HUNTR/X 女团与 Saja Boys 男团不仅是推动剧情的核心角色,更是独立的音乐 IP。这种 “剧情为表,偶像运营为里” 的设定,让电影本身成为虚拟团体的 “出道舞台”,从根源上解决了虚拟偶像 “内容支撑薄弱” 的行业痛点。
从数据来看,其商业价值的爆发具有极强的层次感:首先,电影凭借 2.5 亿次观看量覆盖全球观众,为虚拟团体积累初始粉丝;其次,高品质歌曲借势突围,主题曲《Golden》登顶 Billboard Hot 100,原声带在 Spotify 每月吸引超 4600 万听众,实现 “音乐出圈”;最后,通过北美 “跟唱版” 院线点映,单周末斩获 1920 万美元票房,完成 “线下场景渗透”。更关键的是,这种运作模式让虚拟团体摆脱了 “单一内容载体” 的局限 ——HUNTR/X 和 Saja Boys 既可以通过电影讲述故事,也能以音乐团体身份发布作品,还能借助短视频平台实现病毒式传播,形成 “影、音、短视频” 多维度的内容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猎魔女团》精准抓住了虚拟偶像经济的核心逻辑:“情绪价值 + 产业延伸”。电影中 “团体生命力来自粉丝支持” 的设定,巧妙呼应了现实中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为虚拟团体赋予了情感共鸣点;而后续潜在的商业路径 —— 线上虚拟演唱会、个人 Vlog、品牌联名、游戏植入等,则完全复刻了真人偶像的商业生态,且凭借 “虚拟身份” 的灵活性,能更轻松地跨越行业壁垒。这种 “内容共情 + 工业化变现” 的双重驱动,正是其剑指万亿市场的关键所在。

二、内娱虚拟偶像产业:有基础,却仍缺 “现象级破圈力”

面对《猎魔女团》掀起的虚拟偶像热潮,内娱并非 “从零起步”。事实上,国内虚拟偶像产业已走过 “爆发期”,进入 “深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与特色优势。
从产业规模来看,国内虚拟人赛道呈现 “政策 + 资本” 双轮驱动的态势。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现存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约 135.9 万家,同比增长 36.9%;国际数据中心预测,2025 年中国数字人产业带动相关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超 6000 亿元。在内容端,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乐华娱乐与字节跳动合作的 A-SOUL,凭借 “互动直播 + 短视频” 模式成为头部虚拟偶像团体,粉丝粘性极强;《斗罗大陆》“史莱克三美” 则开创了 “影视 IP 衍生虚拟团体” 的路径,实现内容联动;B 站作为虚拟主播核心阵地,其 BILIBILI MACRO LINK 演唱会今年开幕夜创下 600 多万观众同时在线的纪录,证明虚拟偶像具备庞大的受众基础。
然而,与《猎魔女团》的 “全球破圈” 相比,内娱虚拟偶像产业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 “内容同质化严重”,多数虚拟偶像聚焦 “唱跳 + 直播”,缺乏像《猎魔女团》那样兼具故事性与文化内核的原创内容,难以突破圈层;二是 “商业变现单一”,目前主要依赖 “打赏 + 周边”,品牌联名、游戏植入等延伸场景开发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三是 “技术与内容融合不足”,尽管 AI 技术推动虚拟人形象更逼真,但在 “用技术赋能内容创新” 上仍有差距 —— 比如《猎魔女团》通过动画技术呈现虚拟团体的舞台魅力,而国内多数虚拟偶像的舞台效果仍显粗糙,缺乏视觉冲击力。

三、内娱如何 “跟上节奏”?从 “基础优势” 到 “破圈关键” 的跨越

《猎魔女团》的成功,为内娱虚拟偶像产业提供了清晰的借鉴方向,但并非 “照搬模式”,而是要结合自身优势,实现 “从量变到质变” 的突破。
首先,要深挖本土文化内核,打造差异化内容。国内拥有丰富的文化 IP 资源,如武侠、神话、国风等,这是区别于 K-POP 文化的独特优势。若能像《猎魔女团》绑定 K-POP 那样,将虚拟偶像与本土文化结合 —— 比如打造 “国风虚拟乐团”,通过动画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或结合非遗技艺开发原创音乐,既能避免同质化,又能引发文化共鸣,为 “破圈” 奠定基础。
其次,要构建 “内容 + 技术 + 商业” 的工业化体系。《猎魔女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全链路工业化运作”,从内容创作到商业变现形成闭环。内娱需借鉴这一逻辑:一方面,加强 “虚拟偶像 IP 孵化”,将虚拟偶像与影视、游戏、文学等领域联动,打造多载体内容矩阵;另一方面,利用 AI 技术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 比如用 AI 辅助虚拟偶像的音乐创作、舞台设计,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探索 “AI 互动” 场景,提升粉丝参与感。此外,还需拓展商业边界,除了常规的直播打赏,可尝试 “虚拟偶像代言国货品牌”“虚拟角色植入游戏” 等,让商业变现更立体。
最后,要打破 “小众圈层”,推动大众认知升级。目前国内虚拟偶像仍以 “二次元受众” 为主,未能进入大众视野。《猎魔女团》通过 “电影 + 院线” 的模式触达泛娱乐受众,这一思路值得借鉴。内娱可尝试 “虚拟偶像登大雅之堂”—— 比如参与央视春晚、国风晚会等主流舞台,或与真人明星合作推出跨界作品,借助真人流量带动虚拟偶像的大众认知,让虚拟偶像从 “小众爱好” 转变为 “大众娱乐选择”。

结语:万亿市场的马拉松,内娱 “不缺起点,更需耐力”

全球虚拟人类市场规模预计 2033 年将达 1.827 万亿美元,这无疑是一场关乎未来的 “产业马拉松”。《猎魔女团》的成功,只是这场马拉松中的 “阶段性冲刺”,而非终点。对于内娱而言,目前已具备 “政策支持、资本关注、技术基础” 的起点优势,但要真正跟上国际节奏,关键在于能否打破 “同质化瓶颈”,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工业化能力的虚拟偶像生态。
或许正如《猎魔女团》中 “偶像与粉丝相互成就” 的设定,内娱虚拟偶像产业的未来,既需要创作者拿出 “打磨精品内容” 的耐心,也需要行业共同探索 “技术赋能文化” 的路径。当虚拟偶像不再是 “冰冷的数字形象”,而是能传递情感、承载文化的 “精神符号” 时,内娱不仅能跟上节奏,更有望在万亿市场中走出属于自己的 “破圈之路”。

作者:奇亿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奇亿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