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演员要用演技说话,再多热度也比不上作品的力量

日期:2025-08-22 20:59:21 / 人气:19


8 月 20 日,编剧于正一篇以 “演员最终靠演技说话” 为核心的长文,如同投入流量扎堆的娱乐圈的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全网热议。向来以敢说敢言著称、有 “娱乐圈纪检委” 之称的他,此次毫不避讳地将矛头对准行业内 “不热爱表演却妄图靠捷径当明星” 的速成派,言辞犀利地放话:“买营销号买到飞起的,我都瞧不上!” 字里行间满是对行业乱象的不满,每一句都直击痛点。
护犊子与批乱象:于正的 “双重立场”
在长文中,于正一边展现出对自家艺人的 “护犊子” 姿态,暖心喊话:“委屈我来扛,你们只管演好戏”,为专注表演的艺人撑腰,传递出 “专注作品比纠结舆论更重要” 的态度;一边则火力全开,精准痛批三类 “不配吃演员这碗饭” 的人:其一,是把表演当儿戏,缺乏敬畏心,仅将演员职业视为 “走红跳板” 的人;其二,是为了红不择手段,靠炒作绯闻、制造争议博眼球,忽视专业能力提升的人;其三,是依赖营销号堆砌热度,用虚假流量包装自己,却在演技上毫无建树的人。
更令人关注的是,于正面对网络上的攻击毫不示弱,直接将恶意攻击者比作 “阴沟里的蛆”,直言自己 “从不活在营销号眼里”,并用 “努力的人有作品就不怕” 这句话,彻底撕下了部分 “流量演员” 靠营销维持热度的遮羞布,态度强硬且坚定。
全网两极反应:支持者叫好与质疑者反讽
于正的这番 “炮轰”,迅速在网络上分裂出两大阵营。支持者纷纷拍手称快,认为他 “说出了行业真话”:“现在太多网红、爱豆跨界演戏,台词靠配音、情绪靠瞪眼,演技稀烂还能霸屏,早就该有人站出来批判了!” 还有观众结合自身观剧体验吐槽:“看剧是为了看好故事、好角色,不是看明星在热搜上蹦跶,于正这次说到心坎里了。”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网友提出质疑,翻出于正旗下艺人过往的热搜记录,反讽道:“于老师骂的该不会是自己人吧?之前旗下艺人也没少上热搜营销啊。” 不过,即便存在这样的争议,多数人也认可于正点出的核心问题 —— 当下影视行业确实存在 “重流量轻演技”“重营销轻作品” 的畸形现象,这已是不容忽视的行业痛点。
市场投票与行业 “排毒”:演技与作品成主流
事实上,于正的观点并非孤例,而是当下影视行业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演技类综艺如《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屡屡爆火,让更多有实力却缺乏热度的演员被看见;老戏骨凭借扎实演技翻红,如凭借《人世间》出圈的丁勇岱、靠《狂飙》再火一把的张颂文,证明 “演技才是长久的通行证”;不少剧情扎实、演员演技在线的 “小成本剧”,更是反超流量云集的 S + 大制作,如《御赐小仵作》《我可能遇到了救星》等,靠口碑实现 “自来水” 发酵。
这些现象都表明,观众正在用 “注意力投票”:早已不再为 “流量明星 + IP 魔改” 的组合买单,而是更看重剧本质量、角色塑造与演员的专业能力。从行业层面来看,一场悄无声息的 “排毒” 也在进行 —— 那些妄图靠 “黑红”“营销” 立足的投机者,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和行业监管的加强,生存空间正不断缩小。
结语:热度终会退,作品永流传
于正此次的 “炮轰”,本质上是提前喊出了影视行业已逐渐形成的共识:热度如同泡沫,终会随着时间退散;过度营销不仅无法长久,还可能引发观众反感,最终反噬自身;唯有过硬的演技、深入人心的角色、质量上乘的作品,才能让演员在行业中站稳脚跟,被观众长久记住。
就像那些经典的影视形象,如黄日华塑造的郭靖、乔峰,即便过去数十年,依旧能让观众津津乐道;而那些靠热搜堆砌起来的 “流量明星”,若没有作品支撑,终将被市场遗忘。毕竟,观众或许会因一时的营销关注某个人,但不会永远为缺乏实力的 “空壳” 买单 —— 热度是暂时的,作品的力量才是永恒的。

作者:奇亿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奇亿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