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越普及,打工人越忙

日期:2025-08-18 20:27:03 / 人气:6


当 Deepseek 等 AI 工具爆火时,人们曾天真地以为 “一分钟搞定周报、会议纪要” 的效率革命会让工作变得轻松。然而现实却走向了反面:项目周期被压缩,工作标准被拔高,竞争更趋激烈,打工人陷入了 “AI 越普及,活儿越多、节奏越快、时间越紧” 的怪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数据更是印证了这一趋势:生成式 AI 暴露程度每提高 1 个百分位,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长增加 0.063 小时,休闲时间减少 0.064 小时,高暴露群体周均工时被拉长 3.15 小时。从广告公司中层到 AI 医疗算法负责人,再到电商老板,无人能在这场 “加速竞赛” 中幸免。
中层困局:替 AI 收拾烂摊子的 “夹心层”
在 AI 重塑工作流程的浪潮中,中层管理者往往成为承受压力的 “夹心饼干”。38 岁的利昂是某 4A 广告公司的中层骨干,曾经靠创意和审美立足的他,如今的工作重心已悄然转变为 “替 AI 收拾烂摊子”。AI 确实带来了效率飞跃 —— 设计师几天才能完成的视觉稿,AI 几分钟就能生成数百张,但随之而来的是质量失控:“拥有 6 根手指的女士” 出现在广告海报上,扭曲的字体、逻辑混乱的文案堂而皇之地登上广告牌。
这种 “快而不精” 的产出,让中层管理者陷入两难。对外,他们要向客户解释 “AI 并非万能”,澄清那些看似 “几分钟就能完成” 的高质量成果,实则是 “成千上万张图、几十人团队砸出来的”;对内,他们要从下属提交的海量 AI 生成内容中筛选、修补、纠偏,将原本 1 小时能完成的创意审核,硬生生拖成 3 小时甚至 5 小时。利昂感慨:“现在的工作不是管理团队,而是填补 AI 制造的断层。”
更令人担忧的是 AI 对新人成长的负面影响。刚入行的年轻人跳过了 “磨创意、打草稿” 的思考过程,直接依赖 AI 产出,一天能出十个方案、改八轮,最终却只剩一堆垃圾。他们甚至不会核实 AI 提供的信息 —— 某项目中,AI 声称 “曝光 120 亿次”,新人竟毫无质疑,殊不知这需要 “全部中国人疯狂刷十遍” 才能实现。利昂直言:“从入行就依赖 AI,30 岁时连思考的源头都会失去。” 广告行业百年建立的创意壁垒与专业门槛,正被 “假创意”“快交付” 一点点吞噬。
超级员工:高效的代价是更多工作
与利昂的挣扎不同,AI 医疗创业公司的算法负责人张欣欣主动拥抱了 AI 带来的 “加速”,却在高效中陷入了 “工作越多越兴奋” 的循环。左屏跑模型,右屏写代码,ChatGPT 后台生成项目说明,前台同步修改实习生日报 —— 这种多线程工作模式对她而言不是负担,而是 “心流状态” 的体现。AI 工具让她将两周的项目压缩到一天推进 80%,剩余时间又被新的任务填满:看文献、写论文、处理杂项,周会刚汇报完进展,下周的新项目已在等待。
欣欣的 “自愿加班” 源于强烈的危机感。来自四线城市的她,靠着拼劲一路走到北京,沉重的房贷和 “35 岁红线” 像倒计时器,让她坚信 “闲着才是最危险的”。在她看来,“AI 不会取代人类,但使用 AI 的人会取代不用 AI 的人”。于是,AI 工具每一次升级都成为她提效的机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任务列表越来越长,从职场新人快速成长为项目骨干,却也将生活压缩到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 的地步。
这种 “超级员工” 模式的背后,是 AI 对工作边界的模糊。当行政文案、代码注释、客户需求拆解等工作都能被 AI 简化,原本清晰的岗位职责变得弹性十足,“负责人” 三个字被无限解读,最终导致 “高效工作的回报就是更多工作”。
中小企业主:不用 AI 就得 “死” 的生存战
对于广州电商老板唐承佳而言,AI 不是 “提效工具”,而是 “救命稻草”。主营大码女装的他,在直播电商大盘下滑、销量萎缩、退货率飙升的危机中,咬牙砸下 30 万组建 AI 团队 ——“不是跟风,是不这么干,公司就得死”。他没有将 AI 局限在内容生成或视觉设计,而是重构了公司的底层运作:内容、运营、人事、财务、客服、数据分析,所有可标准化的环节都被拆解重建,能自动化的绝不人工,能压缩的流程绝不拖沓。
转型半年后,公司从 80 人缩减到 20 人,后端人力成本从月均 60 万压减至 15 万,业务体量却维持不变,人均 GMV 甚至略有增长。一名内容运营就能完成过去两到三人的工作量:每天 70 篇小红书、14 篇社群文章、2 个视频。唐承佳本人更是将 AI 用到极致,会议汇报、项目进度识别、商务合作方案都由 AI 生成,他直言 “AI 比我更懂公司的业务”。
但生存的代价是团队的剧变。唐承佳更倾向招聘 “一张白纸” 的应届生,看重学习能力而非经验,通过 AI 培训让新人在两个月内达到 “工作五年” 的效率;而那些熟练却 “转不过弯” 的老员工,只能被迫离开。在他看来,这不是残酷,而是现实:“你不会用 AI,真的就干不完这些活。”
背后的悖论:效率革命为何带来更多忙碌?
AI 本应是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却为何让打工人更忙?这背后是三重难以调和的悖论。
效率与标准的悖论:AI 提升了基础产出效率,却也拔高了行业标准。过去 “及格即可” 的工作,现在需要 “超越 AI 生成的平均水平”,迫使人们在 “更快” 的基础上追求 “更好”,最终陷入 “速度与质量的双重竞赛”。
成本与人力的悖论:企业通过 AI 降低了边际成本,却也加剧了人力竞争。就像唐承佳的公司,人力成本下降的同时,留下的人要承担更多工作;而欣欣所在的行业,AI 工具让 “一人顶一队” 成为可能,倒逼每个人都成为 “超级员工”。
工具与依赖的悖论:AI 简化了工作流程,却也削弱了人的核心能力。利昂观察到的新人 “失去思考源头”,正是这种悖论的体现 —— 当 AI 包揽了创意、信息核实、逻辑梳理等工作,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渐退化,最终沦为 “AI 的校对员”,在机械劳动中消耗更多时间。
结语:在加速时代寻找 “自洽” 的可能
AI 带来的忙碌,本质是旧有工作秩序被打破后的阵痛。当中层从 “创意者” 变为 “纠错者”,员工从 “专业岗” 变为 “多面手”,老板从 “管理者” 变为 “AI 推行者”,每个人都在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
或许,破局的关键不在于拒绝 AI,而在于建立新的 “自洽”:像利昂那样,让 AI 成为创意的 “启发者” 而非 “替代者”;像欣欣那样,在高效中为自己保留 “深度思考” 的时间;像唐承佳那样,用 AI 优化流程而非单纯压缩人力。毕竟,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让人有更多空间做 “机器做不到的事”—— 那些需要温度、思考与创造力的事。
当 AI 的浪潮褪去,能留下的或许不是 “最会用工具的人”,而是 “懂得驾驭工具、不被工具裹挟” 的人。在这场加速竞赛中,找到 “快与慢” 的平衡,才是打工人真正的生存智慧。

作者:奇亿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奇亿娱乐 版权所有